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羽坛动态 > 评论 > 黄金搭档成功秘史:患难与共 默契如夫妻

黄金搭档成功秘史:患难与共 默契如夫妻

时间:2010-03-27 13:14 来源:《羽毛球》杂志 作者:李旭

《羽毛球》封面

    杜婧,尊号“杜有才”,名不虚传。她说:“好的组合,应该像夫妻一般。”

  “夫妻”,熟悉而简单的字眼,却包含着太多的故事与意义。有的夫妻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合,有的则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两个人可以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但也可能是斗气冤家、爱之深责之切;李白笔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童真固然充满乐趣,但谁又能否认一起经历风霜患难同行的魅力?

  蔡赟/傅海峰——合则双美,分则两伤

  风云能够际会,源自于一次背靠背的选择。

  2002年,心脏先天多一个侧肢血管的蔡赟做了激光手术,并且从单打组转入双打,期待不温不火的职业生涯能够获得突破;彼时的傅海峰尚在广东省队摸爬滚打,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国家队。

  2002年底国家队举行男双大集训,蔡赟和傅海峰各自入选,不过两人并没有获得联袂的机会。直到集训结束前,时任国家队男双主教练的汤仙虎让大家填写一张“最心仪搭档”的小纸条,才将两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傅海峰说:“汤导让我们每人写三个最想配合的搭档。我第一个写的是原广东队的队友,第二个是集训期间和我配对的辽宁队员姜来,第三才是蔡赟。那时候我和蔡赟基本没说过话,更别说配合了,只是觉得这个比我大几岁的队员网前技术细腻,能为我做球,直觉上我们应该会配得不错。”同样,蔡赟的小纸条中也写下了傅海峰的名字,“他的后场进攻能力相当强,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一个在网前组织,另一个在后场冲锋,两人设想之美好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当年年底的中国公开赛,他们以四强的成绩完成处子秀;随后在2003年的德国公开赛取得第二;再到2004年瑞士公开赛夺冠。配对不到两年,蔡赟和傅海峰就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三级跳”,一跃成为国家队头号男双组合。

  日久生情,但朝夕相处的时间长了,各自的缺点也会在对方面前暴露无遗。傅海峰发现搭档会不时偷懒,常常借故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而少练一些;蔡赟则不喜欢对方闷闷的个性,“他训练的时候不爱说话,你一问他,得到的只是‘嗯、啊’。”胜利能够掩盖矛盾,可当成绩陷入低谷时,他们的蜜月期也结束了。备战2004年汤杯期间的一次争吵让两人至今记忆犹新。

  瑞士夺冠后,蔡赟/傅海峰在接下来的几站比赛中连续止步前两轮。怀揣着郁闷,他们和队友一起来到福州进行汤杯的封闭集训。一场练习赛,傅海峰在后场一个随意的回球下网了。蔡赟毫不客气地冲他喊道:“你能不能认真一点?”傅海峰不甘示弱:“我怎么不认真了?”大吵之下,甚至将生活中的琐事也牵连出来。内战足足持续了半个小时。

  共同的目标熨平了这次不快。两人携手为中国夺得了17年以来的第一枚世锦赛男双金牌,并在北京奥运会上站上了亚军的领奖台。可是,北京工业大学那场荡气回肠的失利获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但输球的结果对于“风云”的自信心依旧是很强的打击。年近而立的蔡赟心生倦意,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搭档,“我可能差不多要退役了,不能保证跟你继续打亚运会、奥运会,你早点另找搭档吧。”蔡赟初步打算把离开赛场的那一刻定在苏迪曼杯卫冕。

  出于种种考虑,蔡赟/徐晨、傅海峰/沈烨的组合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后的国际赛场上,虽然两对新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分开却让“风云”彼此开始思念对方。站在丹麦超级赛的亚军领奖台上,傅海峰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蔡赟的身影,“跟年轻队员搭档感觉很新鲜,却发现有很多问题,真的不像和蔡赟配起来那么顺手。”蔡赟也感到,“一起走过这么多年,很多潜移默化来的东西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就在两人彼此思念之时,为了备战苏杯,教练组又重新让他们配在了一起,因为作为五个单项中比较弱势的男双,蔡赟和傅海峰是唯一能够在大赛中让教练组放心的组合。“既然要打,肯定要打出样子来。不仅要保持,而且要更好,这样才有再在一起的意义。”蔡赟知道,选择再一次携手也就意味着他必须下决心走到伦敦了。

  2010年全英公开赛,对于“风云”而言实在是一场恰逢其时的胜利。蔡赟兴奋地在博客中写道:“这次冠军意味着新的开始,又一个轮回。”傅海峰则说:“这枚金牌让我们重新找回了信心。”5月的苏杯,“风云”一场未失助国羽完成三连冠的壮举;8月的印度海德拉巴,时隔三年后再夺世锦赛王冠,他们感叹:“如果没有之前这些年的积淀和磨难,到最后顶不住的肯定是我们。”

  “如果蔡赟退役,那我肯定也不打了。重新选一个搭档,还要重新开始,不太实际。”经历了那么多,傅海峰明白,和搭档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女双小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成淑、赵芸蕾和马晋、王晓理同是从国家二队时开始搭档的。当时担任二队女双主教练的潘莉解释:“挑双打组合,最为看重的是两个人打法上的互补性。成淑/赵芸蕾和马晋/王晓理都属于中国队传统的前封后攻类型。”

  刚刚过去的元旦,国家队放假一天。成淑和赵芸蕾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大片《2012》。一起训练、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赵芸蕾总是笑着对同伴说:“看见你的时间比我照镜子看自己的时间多多了。”

  打法上的互补使得两个人成为搭档,在一起后她们惊喜地发现彼此之间实在有着太多的默契。2009年苏杯期间,曾走进过两人的房间,发现四处角落都散落着大袋大袋的零食,两个姑娘略带羞涩地承认美食是最大的共同嗜好。“我算是湖北人中不能吃辣的”、“我应该是江苏人中比较爱吃辣的”,就这样,来自风格迥异地区的两人恰能吃到一起去。每当遇上第二天不用训练的时候,赵芸蕾常常会很晚才休息,“幸好成淑是那种怎样都能睡着的人,不用担心会吵着她。我睡觉时对环境要求比较高,而她又不太喜欢熬夜。” 成淑觉得自己是典型的天蝎座,很多时候会没有安全感,“赵芸蕾做事特别有责任人,她是一个值得依赖的人。”

  但双打毕竟是两个人,再好的伙伴也会有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恰是那个自嘲“成淑不成熟”的女孩,在两人吵架时通常扮演润滑剂的角色。由于去年迟迟无法突破,下半年两人的状态都不是特别好。临近年底的一次训练中,两个人把着急的心情渲泄在了场上。“当时我说什么她不爱听,她说什么我也不爱听,最后吵了起来。”让赵芸蕾最为感动的是,“自己虽然看上去比较外向,但挺爱面子,有些话心里想说但就是说不出来。反倒是同伴,平时温温柔柔的,可遇到问题会主动找你来说。当时下场后,她就过来和我沟通,一下子我们都哭了。”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成淑/赵芸蕾用三连冠作为进入一队的处子秀。可在接下去的一年,她们仅仅拿到了4枚银牌。对于这段难熬的历程,两人都觉得并不是一无所获,“整个队伍和比赛要求我们在技战术上越来越丰富,尝试了很多新东西,不像在二队的时候那么单调。但新东西融合进来,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其实,我们没有退步,只是有的东西没有用得特别好。”

  法国超级赛后,一起登上埃菲尔铁塔,两个女生手拉着手许下心愿:2010年,拒绝亚军。

  如果说成淑和赵芸蕾属于“一见钟情”,那么马晋和王晓理则是在岁月中一起转变,一起成熟。

  “晓理比较自我,出球不考虑别人,总是要求同伴顺着她来。”潘莉还记得弟子刚配对时的情景。回忆起当初的任性,王晓理不好意思地笑了。在她的印象中,只要和同伴产生矛盾,都是对方主动过来沟通,“以我们那个时候的年龄能够这样做,真的很不容易。因为那时都小,对于未来的路看得不是很清楚,不存在什么利益之类的考虑。”

  不过,马晋却拒绝如此“早熟”的评价。她觉得那时候自己其实也挺幼稚的,老是觉得不能够和同伴太亲密,否则在场上遇到什么问题就不太好意思说出口了。至于主动沟通,“只不过是既然配了,就尽量做好”罢了。

  心与心的疏离,使得这般现象成了家常便饭:训练或比赛打得好时皆大欢喜,但只要遇上一丁点不顺利,两人之间就会摩擦不断,因此成绩始终没有大的起色。北京奥运会前在秦皇岛集训时,教练组做出了决定——拆对。

  这一决定由于奥运会而被迟滞。等到奥运会结束,王晓理和马晋都接到了入选一队的通知,“莫名其妙地又成了搭档”。更为意外的是,原本可能让两条平行线分道扬镳的事件却让两人的心从此紧紧贴在了一起。

  与郑波在混双上的出色表现,让马晋一下子成为众人赞誉的新星,入选苏杯阵容,挤入世界冠军行列。而此时的王晓理依旧是默默无闻。那段寂寞的时光里,有两个人让她没有熄灭希望的火焰。“潘导(潘莉)用各种方式来鼓励我,让我感到没有被教练组放弃。大部队都去打比赛了,她想着办法使训练不那么枯燥。那是我进步最大的一段时期。”王晓理感激的第二个人便是搭档。“我当时想,我的进步就是我们组合的进步。因为之前比赛机会比较少,通过混双比赛锻炼自己,吸取经验带到女双这边来。”马晋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混双出了成绩而放弃女双。

  王晓理看在眼里,慢慢的,变化发生了:身兼两项的马晋回到屋里累得不行了,她会马上变得轻手轻脚,好让同伴休息;训练或比赛遇到问题时,她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两人抓住了教练组给予的机会,印度公开赛拿到了第一个女双冠军,并在最后时刻搭上了前往海德拉巴世锦赛的末班车。

  世锦赛上,踌躇满志的马晋和王晓理在半决赛告负,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但她们并没有像过去那样互相埋怨,而是一起捧回了法国和香港两站超级赛的冠军奖杯。马晋感叹:“状态和成绩难免会出现起伏,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心能够连在一块。”

  王晓理还是那样大大咧咧,高声说话,爱开玩笑,街上看到装饰成乌漆码黑的潮店总忍不住进去观摩一番;马晋依旧是典型的小女生,不时展露出圆圆的酒窝,喜欢流连于有花有卡通玩具的温馨小店。但如今,两个人出去逛时会想着彼此,遇上对方可能心仪的东西便买下来。马晋伸出无名指,凸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戒指,一模一样的戒指也扣在晓理的指上,那是在青岛集训时她们特意订制的;两个人左手手腕上的橡胶手链,也是一起在香港买的。

  “真不知道是我改变了,还是她变了。以前我们不会这个样子的。”马晋说。王晓理接过话茬:“即便以后不是搭档了,但我们肯定会做一辈子的朋友。”

0
0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最新排序球友评论 0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