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羽坛动态 > 资讯 > 封面故事:致敬站在光环背后的人(上)

封面故事:致敬站在光环背后的人(上)

时间:2022-04-23 22:25 来源:《羽毛球》杂志 作者:小麦

    就在国羽将士出征2022新赛季前夕,一场面向2024年巴黎奥运周期国家队、国家集训队主管教练的公开竞聘会率先在成都揭开了新周期的序幕。昔日场边指点迷津的教练从幕后走上台前,将一路走来的经验与未来目标逐一勾画展开。由他们的发言中,我们敲定了本期封面故事的主角,那就是这些习惯了站在聚光灯之外,以自己的韶华不负时光、默默付出、以匠心铸造国羽魂的教练们。

    在国羽这支拥有“冠军基因”的队伍中,每一个成功运动员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教练团队做支撑。在这条铺就国羽“金字塔”梯队的道路上,无数的基层教练员、国家队教练员,为了自己的队员成材成器,抛家舍业撰写着“师傅胜父”一说。作为曾经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他们的理想在弟子们身上延续并成为现实。

    国羽

    倾心铺就成功路

    疫情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教练与队员们一同进退,身处常态化的封闭生活中,他们对于家庭照顾的缺失是难以弥补的遗憾。就拿此次的公开竞聘会为例,中国羽协于官网发布了竞聘条件,但是最后实际报名的人员还是很少。究其原因,除了国家队教练岗位肩负的压力大、挑战多,更多的是执教的中青年人群也正处在成家立业的年龄阶段,运动员时期就和家人聚少离多,当他们转身退役后,是否要继续同样的境况,由这一点看,教练岗位又着实令人望而却步。

    但是,回望五年前对东京周期国羽教练团队的打造,始终起着稳定军心作用的张军、夏煊泽集结了阔别国家队十余年的杨明、罗毅刚、黄展忠和陶嘉明,他们带着心中对羽毛球的热爱,以及对奥运梦想的追求,毅然决然回到队中,推动了项目迅猛发展的态势,也再次重现了“王牌之师”的实力担当。

    他们虽然存在不同位置上挑战和压力的差异,但是都具备教练员相通的一点:爱才惜才的伯乐精神。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慧眼独具的伯乐如同“工作狂”一般,不断扩展人生厚度,为“孩子们”倾其所有,全身心投入心爱的事业。纵有千万个艰辛的理由,也挡不住他们回队执教的决心。

    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他们注定永远操心着别人家的孩子,却很难像普通人那样给予自己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

    为了尽可能补足家人的心愿,当年“小咖啡”出生前,夏煊泽早早就给谌龙放了假,让他陪在太太王适娴身边,因为夏导一直懊恼自己错过了这个重要的陪伴时刻;同样,每个集训日,罗毅刚也雷打不动地与女儿拨个视频电话,每晚饭后弥足珍贵的半小时成了父女悄悄话的时间;每次回广西探亲,杨明也会答应太太的要求,推掉一切晚上的活动,一家人享受团聚时光;而就在去年底,陈郁也终于达成了儿子“小芋头”期盼许久的环球影城英雄梦……

    潘莉/田俊宁

    一家三口的羽毛球人生

    种子要钻出土壤才能长成大树,雄鹰要穿破云层才能沐浴阳光。那些作为教练才有的艰苦,人们看得到的永远少于看不到的。

    现任国家集训队女双主管教练的潘莉和北京羽毛球队总教练田俊宁,这对夫妻档金牌教练为中国羽毛球事业奋斗二十余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运动员时代,潘莉和田俊宁十分出色。潘莉17岁进入国家羽毛球队,曾夺得过1989年苏杯季军和1994年尤杯亚军,也登上过亚锦赛女双冠军领奖台。1999年,当她再一次接到前往国家队执教的橄榄枝,得到了丈夫田俊宁的全力支持。

    进入女双组执教的20年间,潘莉不负众望,培养出了大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像赵芸蕾、田卿、于洋、杜婧、张洁雯、黄东萍、陈清晨、贾一凡等。

    作为当初江苏男队鼎盛时期的一员,田俊宁退役后先是留在江苏队执教,2006年夏又调入北京羽毛球队任教,至今已经成为北京队总教练,先后培养出蔡赟、陈金、徐晨、张楠、杜鹏宇、刘雨辰、冯彦哲等一众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并在2017年全运会上带领北京男队首次站上团体冠军领奖台。

    同样的羽毛球人生,潘莉和田俊宁一路走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当初接手国家二队女双组主教练一职时,儿子田源刚满9个月大,是丈夫田俊宁给潘莉吃了一颗定心丸,“有我在呢,不要担心家里。”自那儿之后,田俊宁就肩负起了又当爹又当妈的照顾重任,每天训练课后,他都会陪在儿子田源身边。

    潘莉只身一人在北京,田俊宁和田源在南京,一家三口分居两地的生活持续了7年之久。以至于在田源的记忆中,妈妈住在固定电话的那一头,他们得靠着电话线才能说上几句话。以前,每逢学校组织亲子出游活动,田源看着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一起出游,都不免有些失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过,田源逐渐意识到父母身为教练的难处与无奈。

    为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2006年夏天,田俊宁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从冠军队伍江苏队调到羽毛球优势并不突出的北京队。田源在南京读完小学一年级后,也跟着爸爸来到了北京。当他们走进北京什刹海球馆时,看着眼前的训练条件和之前的江苏队有着天壤之别,队员们的球线与训练用球都不充足,田俊宁也在问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尤其在训练上遇到问题或不顺心时,他会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能够一家人在一起,他深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为了保障训练条件,田俊宁想过各种办法,向国家队也申请过援助。根据北京队原有的训练计划安排,他经过调整,为队员们补出半天训练时间,并将早操时间完全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率的补缺训练。

    举家从南京搬到北京,田源并不适应,他想念儿时的玩伴,也想念南京的美食。每当田源不顺心、哭闹的时候,田俊宁就会耐心告诉他:“来北京就能一家人在一起,妈妈是为了国家培养运动员。”田俊宁的这份坚定让潘莉安心,“你放心去比赛吧,我来照顾儿子。”相互理解的默契,既有各自对事业的热爱,也有彼此之间无条件的支持。

    训练上,潘莉极其严格,不容马虎;球场外,她像妈妈一样会跟在队员们后面唠叨。队员们感激她,2008年女双夺得奥运会一金一铜,姑娘们领完奖一溜烟地找到她,把四束鲜花塞进了她的手里。长大后,队员们会心疼她:“潘导身体不是很好,但我们每场训练和比赛,她都从头跟到尾,让我们感到安心。”

    潘莉

    2014年世锦赛前夕,国羽在沈阳备战,一心扑在训练上的潘莉却因胰腺炎发作,被医院直接下了病危通知书。

    那是队伍备战的最后一天,潘莉刚结束早操点名就感觉肚子痛得不行,赶紧前往医院检查。因为母亲有过胰腺炎经历,潘莉也有所警觉。她当时还给丈夫田俊宁打了电话,说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可能是她的意志品质太好了,她还让他不要担心,自己转天就能回北京了。可是,当她做检查时就觉着自己不太对劲,因为一根很粗的针管扎在自己手臂上都感觉不到疼。当她再一睁眼,自己的喉咙、手臂都插满了管子。从昏迷中渐渐醒过来,耳边响起自己最熟悉的声音,她看清田俊宁已经从北京飞到了她身边。田俊宁看着一直以来都雷厉风行的妻子此时病怏怏地躺在病床上,心中满是酸楚。“人再坚强,面对病魔都没有还手之力。”说起那时,田俊宁的心疼仍流露在眉宇之间。

    他们夫妻二人在沈阳的医院住了三周时间。那时,为了治疗,潘莉每天都要补充营养液。结果,终于要启程回北京的那天,田俊宁担心空运营养液会有影响,就托人坐火车带回去。不料他和潘莉搭乘的飞机遇到暴风雨,飞机在北京降不下来,只得飞回沈阳。落地时已经是凌晨12点,田俊宁担心潘莉饿坏身体,就连夜跑去医院买营养液,兜兜转转找了三家药房才买到。“当时真觉着太不容易了,我们也没有应对的经验。现在还记得半夜医院里黑漆漆的一片,直到拿到营养液,我的心才踏实下来。”

    回到北京后,潘莉休息了一段时间。那时,田源每个周末都会从北京队回家给妈妈做饭,有时是用菠菜挤出汁做面汤喝,有时是做小米粥。也是从那时候起,田源和妈妈的关系逐渐升温。在田源眼中,妈妈平日再像女强人,仍然会被病魔击垮;而在潘莉心中,儿子用心守护着自己,虽然嘴巴上不说,但是处处用行动表达着关心。

    2017年天津全运会男团决赛,经过了11年的潜心苦练,田俊宁带着北京男队一跃站上了冠军领奖台。那是全运会历史上北京羽毛球零的突破,夺冠的时刻,卖力加油的田源在看台上一把搂住了潘莉,而这激动的一刻也被赛场上的田俊宁看在了眼里。在全国最重大的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不仅是对自己的执教能力与水平的认可,看到儿子与妻子在看台上的拥抱,更让他感受到来自羽毛球的馈赠。“我们一家人并不是感情很外放的,当时那个拥抱真是让我很感动。感觉儿子长大了,一切磨炼都很值得。”

    时光荏苒,如今,潘莉的言谈举止间多了柔和的气质,但不变的是她在球场上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这让她至今仍旧恪守着极度自律与完美主义精神。在国家集训队女双组,运动员年龄小,教练需要付出更多。潘莉与队员们24小时吃住在一起,生活上无微不至,对每个队员性格上的引导,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想着办法。因为她知道,家长将孩子交到自己手中,必须要尽职尽责挖掘出她们身上最大的潜能。她要求队员们找到自身优势,并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来到国家集训队,潘莉意识到这批00后甚至04后的队员对于国羽女双的历史并不熟悉,只认识“凡尘”,她就翻来了中国女双历届奥运会的比赛录像,让年轻的队员们真正认识作为国羽旗帜般存在的女双组究竟是如何在比赛中团结拼搏的。她说:“队员们知道了女双组的历史,自然也能产生荣辱与共的信念。”

    如今,潘莉和田俊宁这对金牌夫妻依旧是一个在国家队集训,一个在北京队集训。他们为儿子田源考上矿大研究生而感到骄傲。田源表示,希望未来通过他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羽毛球事业贡献一份力,这样一家三口与羽毛球的缘分,将产生新的融合轨迹。

    继续阅读:
    封面故事:致敬站在光环背后的人(下)

    本文节选《羽毛球》杂志2022年4月刊

      165
      2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最新排序球友评论 50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