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羽坛动态 > 人物 > 双喜临门!赵芸蕾成首位奥运冠军博士 怀孕已6个月

双喜临门!赵芸蕾成首位奥运冠军博士 怀孕已6个月

时间:2021-05-25 10:41 来源:光明网 作者:胡锐凯/摄影 胡锐凯

    赵芸蕾(右)答辩结束后与导师合影

    昨天上午,在上百名成都体院师生的见证下,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混双金牌获得者赵芸蕾成功通过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中国羽毛球史上第一个奥运冠军博士,她也是成都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奥运冠军博士!

    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校深造是当下体育圈的一种趋势,但是能够坚持读下去的并不多,至于奥运冠军博士更是凤毛麟角,邓亚萍、陈静……不足一掌之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术业有专攻,同时高水平运动员和高校教育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个注重实战经验的积累,另一个则注重理论研究。要想实现两者之间的彻底切换,需要作出的改变太多,需要付出的也太多。

    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双、混双冠军,2014年、2015年连续两届世锦赛女双、混双冠军,羽毛球史上第一个“双满贯”运动员,世界羽联评选出的“奥运羽毛球比赛史上最成功的运动员”赵芸蕾来说同样如此。在成都体育学院小球系读博的三年时间,她经历了三年的回炉再造,一年的理论学习,两年的课题研究,从2019开题到2021年《高水平羽毛球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博士论文的完成,她付出了太多。面对记者,赵芸蕾坦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曾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好在运动员时期培养出的顽强作风,让她坚持了下来。

    昨天上午,站在成都体院怀贤楼六楼同传室讲台上的赵芸蕾是自信的,面对5位评审老师的追问,她应对自如、侃侃而谈。一个小时答辩结束,5票通过、0票反对、0票弃权,赵芸蕾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结果公布后,迎接赵芸蕾的是同传室内经久不息的掌声,以及师弟、师妹送上的鲜花,这一刻的掌声足以让她感到激动,因为这论文答辩的完成、博士学位的获得,意味着她在人生的“另一个赛场”取得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独家专访】

    赵芸蕾:想为女双重新崛起贡献一分力

    离开满是鲜花和掌声的同传室,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面对本报记者的赵芸蕾侃侃而谈,谈起她在成都的学习感悟、三年来成都体院师生对她的关怀、自己两年博士论文研究想为中国羽毛球女子双打探索的路……

    记者:三年攻读博士学业,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赵芸蕾:不一样,和运动员生涯有着太多的不一样。当运动员的时候,我只需关注结果,只想着赢球,而在成都体院读博的三年时间,我更注重的是理论,我想如果我早一点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话,也许取得的成绩还要更好。

    记者:听了你博士论文的答辩,主攻的方向是羽毛球女双的攻封配合能力,为什么会想研究这个课题呢?

    赵芸蕾:一个方面,我当运动员的时候主攻的就是双打,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成绩不太好,我想通过自己的研究给中国羽毛球双打,尤其是女双成绩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记者:能说说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难处吗?

    赵芸蕾:我是两年前开题的。从一个注重实战的运动员到进行羽毛球提高的理论研究,跨度还是比较大的,中间遇见了很多困难,如系统的理论知识,如专业化的术语运用。

    记者:在成都求学三年,有什么想对这座城市说的吗?

    赵芸蕾:非常感谢成都,在成都读博的三年时间,我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成都、成都人的热情,我感谢我的导师刘青教授,感谢无数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我将把我在成都学习所得,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促进羽毛球培训工作的提高。

    在采访的最后,赵芸蕾满脸幸福地说:“我在成都,除了读博外,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我收获了自己爱情的结晶。”抚摸着肚子赵芸蕾有些顽皮地说:“看不出来吧,怀孕已经6个月了,孩子会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诞生。”

    【采访手记】

    她诠释了体教结合应该有的样子

    白色小西服、黑色短裙,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赵芸蕾依旧英姿飒爽,不过多了一些文静,少了在赛场上拼杀的狠劲。

    幼年练习羽毛球,13岁进省队,18岁进国青,20岁进入国家队……两届奥运会、5届世锦赛,在国家队的8年时间,赵芸蕾拿下了两位数的冠军,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全英赛、世界羽联超级赛……真正实现了羽毛球职业生涯的“全满贯”。

    一般一个专业运动员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可能就打住了。但赵芸蕾并不满足,她又开辟了新的战场,在自己32岁的时候考上成都体院小球系的博士生,针对东京奥运会中国羽毛球的女子双打攻封配合进行研究。

    总结运动生涯的实战,进行理论的梳理,听上去似乎很平淡,如同白开水一般。然而一篇论文、一个模型的背后,却满满都是勤奋和艰辛。两年多多少个日日夜夜,赵芸蕾的努力铺满了厚达120多页的博士论文。从实战中来,再理论联系实践。从赵芸蕾的身上,记者看到了当代中国体育人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影子,看到了他们的转变,看到了体教融合应该有的样子,它不仅是青少年时期的体教融合,还应该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甚至成绩取得后戒骄戒躁、不断求索的体教融合。

      128
      10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最新排序球友评论 60
      栏目列表